人非圣賢,孰能無過,對于企業的員工,在工作中必然要面對來自領導、上級或同事的批評。對于來自企業內部的批評,如果能夠以“有則改之、無則加勉”的坦然態度去面對,自然能夠起到很好的自我提高的作用,但是如果不能夠很好地處理在面對批評時的心態,那么批評很有可能起到反效果,要么造成企業內部的不和諧,要么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工作。因此,正確的態度面對批評,是一個員工能夠在企業中快速成長的重要一步,也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。
在如何面對批評的問題上,不同人由于自己性格或經歷不同,對待他人批評的態度也不同。一般人對待來自外界的批評采取的應對方式主要有三種:一是針鋒相對、二是否定自我、三是置之不理。對于第一種情況,一般都發生在能力或水平相當的人之間。誠然,每個人都有其自尊心,在面對來自外界的批評時,首先想到的是抗拒,尤其是批評出自一個自認為并不高明的人之口,就算明知自己有錯,“你有什么資格來批評我?”仍然是大多數人針鋒相對、反唇相譏的充分理由。
對于第二種情況,大部分發生在對自己缺乏自信的人身上。有一個經典例子,父子兩個去市場賣驢,先是兩人牽著驢,有人笑話說他們有驢不騎,于是父親便讓兒子騎上,自己走路,有人說這位父親太寵兒子,對兒子將來不好,于是父親讓兒子走路,自己騎著驢,過一會兒,又有人說這位父親自己騎驢,卻讓兒子走路,太殘忍,于是父親也讓兒子騎上了驢,騎了一段之后,又有人說他們兩個人騎一頭驢對動物太殘忍,于是他們只好把驢扛著走!在現實中,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,有很多人在面對批評時,沒有一個以清醒的頭腦去分析,久而久之,逐漸迷失了自我,所感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。
對于第三種情況,則多發生在老油條型的人身上,“走自己的路,讓別人說去吧。”是這類人的口頭禪!在流行“個性”的時代里,這類人是越來越多,對于這一類人來說,或許他們會覺得自己活得瀟灑,但他們的瀟灑也將使他們失去前進的方向。
偉大領袖毛澤東曾經提出在黨內開展“批評與自我批評”,教導我們以科學的態度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。那么什么才是科學的態度呢?首先,要有一個坦然的心態,作為一個年輕員工,在很多方面都缺乏經驗,虛心聽取他人意見,認識到自己的不足,是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重要一環;其次,在面對批評時,要懂得進行自我剖析,避免糾妄過正,真正的智者能夠從不同意見中吸取精華,尤其是應對來自上級領導批評的壓力時,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要被批評的壓力影響自己的判斷力,否則事情就會越做越糟;第三要有寬大的胸懷面對批評,俗話說“良藥苦口”,要真正做到正確面對批評,必須讓自己心胸廣闊,“睚眥必報”將成為自己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。
企業內部的批評是就象發熱是人體免疫功能的正常反應一樣,對企業的健康發展是必不可少的。當然,在這里所說的批評,必須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,是善意的批評,失去了誠信,這樣的批評便成了誹謗。對領導而言,把握好批評的語言藝術是其批評能否達到“治病救人”效果的關鍵,對于員工而言,一個端正的態度去接受批評,則是其自身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前提。